027-87877796

我国创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发布日期:2015-09-14 00:00:00    来源:原创文章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近日,从1月31日在京举行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评审会上获悉,经过165个单位、3700多人8年的努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最终结题。该项目在科学预测评价我国25个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的同时,还形成了一套我国首创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首创的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理论方法,以地球动力学和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深度挖掘各种地质构造的成矿信息,以各级成矿区带为单元,划分主要矿产的矿床预测类型,建立矿床模型,总结区域成矿系列。全面利用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等资料所显示的地质找矿信息,运用体现地质成矿规律内涵的预测技术,全面、全过程应用空间数据库及GIS技术,在圈定成矿预测区的基础上估算潜在资源量。

这一体系还创建了矿产预测地质要素成矿地质背景和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法。首次系统编制了中国1250万沉积大地构造图、侵入岩大地构造图、火山岩大地构造图、变质岩大地构造图、大型变形构造图等图件,为全国多尺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成矿预测提供了全新的地质构造背景,对中国大陆构造演化与构造单元划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为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形成演化洋陆格局、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性质、重塑中国陆块群聚散过程与归属、造山类型、成矿地质背景等长期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认识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系统总结了中国大陆成矿地质特征后,首次按照统一标准同步编制了25个矿种成矿规律系列图件,首次系统采用同位素技术方法标定了分矿种的成矿谱系,全面提升了单矿种成矿规律研究水平,为各矿种定量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重新划分了全国Ⅰ、Ⅱ、Ⅲ级成矿区带,首次实现Ⅰ、Ⅱ、Ⅲ、Ⅳ级成矿区带的全覆盖,并首次划分了单矿种的成矿区带;系统研究了17个成矿省的成矿规律,建立了矿产地一览表及数据库,探讨了重大区域成矿规律问题,完善了各成矿省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成矿谱系,分析了找矿潜力,为矿产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我国以往和国外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不同的是,这一体系更创新了磁法、遥感、化探、重力和自然重砂等多元信息用于矿产预测的方法、方式,提交了磁法、遥感、化探、重力和自然重砂等系列基础图件,为预测工作区提供了海量的地质信息,成为地质背景研究、成矿规律研究、最小预测区圈定的重要依据,并解决了各自的专业领域地质构造解译、矿化信息提取、资源潜力估算等方面的实际难题。

运用这一首创体系,全面完成了我国煤炭、铁、铝、金、铜、铅锌、银、钨、稀土、锑、钾、磷、镍、锰、钼、锡、铬、菱镁矿、硬岩锂、卤水锂、重晶石、硼矿、萤石、硫铁矿、自然硫、铀等多个矿种的潜力评价工作,共圈定最小预测区47186 处,其中具有大型及以上规模资源潜力的最小预测区3176处。在最小预测区基础上,在全国层面圈出的三级预测区3326处,其中具有大型及以上规模资源潜力的三级预测区1532处。分别获得25个矿种,500米以浅、1000米以浅和2000米以浅的预测资源量,预测结论依据充分,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勘查选区和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一体系在业内的影响和作用正日益扩大。目前已出版专著39部;发表文章708篇,其中SCI文章99篇、EI文章59篇、专辑3部;申请专利13项。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开展的一次重要国情调查研究,是在国土资源部统一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心组织实施的。这一工作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一次系统总结提升,也是我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的一次重要创新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成果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里程碑意义。